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

Ubuntu最近很不順

最近幾天我的Ubuntu一直很不順暢。先是 Nautilus再存取某個目錄時 hang 再那兒不動了。我用強行結束應用程式的方式將Nautilus結束後出現如下的訊息



試著按照上面的提示先 kill 掉 bonobo-activation-server後重新啟動Nautilus,但毫無起色。

我試著重新執行

sudo apt-get update
sudo apt-get upgrade

結果依然。

我試了更改其目錄的屬性,讓他們一樣。




但依然如故。

上網去找有相同錯誤訊息的人,看看他們解決知道,不是錯誤的方式不同不然就是太麻煩了。我打開相關的Application後,以Application測試都可以開,檔案都還在但是就是不能在Nautilus之下View,可能是不小心造成 circle link因而造成不能View。最後只好用Terminal mode下,將有問題的目錄一個檔案、
一個檔案複製到新目錄之下,可以看了之後,才將原目錄刪除。

另,最近的的網路管理程式會出現如下的畫面



而且網路連線也是空的



但是依然可以連線!!怪哉!!

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更新Nvidia Driver 180.11

雖然Ubuntu自動抓到我的 Nvidia 並可以將解析度調為 1920x1200(這是我的 LCD的最高解析度),但是不能識別我的LCD的型號,且有點用起來不順,譬如說,當我 Click menu上的 icon時,不知道是否它在執行,而會點了多次。但Nvidia的driver會會先閃動一下icon,所以我就知道這個程式已經啟動了。但Nvidia的native driver也不是沒有缺點,譬如說,我設定2個工作區,一但滑鼠一離開active的windows時,如果你不小心,移動滑鼠的滾輪,則它會自動"滾"另一個工作區。

以下是我的 Nvidia 安裝的過程

1. 先下載下來 Nvidia 的 driver,我下載的是

NVIDIA-Linux-x86-180.11-pkg1

2. Nvidia 不能在 X Windows下安裝,必須在Text Mode下,所以第一步按 Ctrl-Alt-F1切換到 Terminal mode

3. Login時user是 root

4. 執行 /etc/init.d/gdm stop
將 X mode暫停

5. sh NVIDIA-Linux-x86-180.11-pkg1

輸入 agreee lincense 等

6. 安裝完畢後,回到 X mode

/etc/init.d/gdm start

7.一切都很好,但執行了

sudo /usr/bin/nvidia-settings




在X server Display Configuration 也抓到我的 Display 是 WDE L2410NM了
也將 Resolution設成 1920x1200
然後也 Save to X Configuration File 了

但重新啟動解析度又變回 800x600 ,只好用Ubuntu 所附螢幕解析度去更改解析度,然後
重新開機,目前為止一切安好

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

Ubuntu和Photosmart C4500

今日去光華商場買了HP Photosmart C4500的印表機。這款印表機具列印+掃描+影印+無線網路的功能。我考慮的重點是需要Open Source的driver,因我有三台需要列印/掃描,且三台之中包括Acer的NB都已改為Ubuntu,只有的eeePC還保留著Windows XP Home,現今我知道只有HP才支援Linux且是Open Source,所以不考慮其它的牌子。HP本來有較便宜的機型只需 NT$2300,不過它沒有無線列印且無Card Reader,再加上我前些天問朋友他買1萬多(呵呵!當然是學校付錢的),所以3900元就忍痛給它花下去。

買回來之後,就列印出印表機本身的Mac Address,然後將它加到的AP之中。後就從我的eeePC's Windows XP先裝 。當然安裝照所附的menu說,放入所附的CDROM,然後選擇無線,一切都非常順利。但是在Windows安裝太多東西了。當然這是Windows的毛病,你只要說Yes,然後也不曉得到底安了啥東西進去。

安裝完後,可以無線列印,無線掃描,也可以印像片(如下圖)等等。



等我的EeePC's Windows測試成功後,重新開機進入Ubuntu,而Ubuntu default就安裝有HPLIP,所以它會自動抓到無線的printer。但是是Photosmat_C4400而非C4500,但是測試還是可以列印的。見下圖(髒髒黃黃的是我用舊的紙張本來的顏色)。



接著以下指令安裝測試scanner,

> sudo apt-get install xsan
> xsan

但就是抓不到 scanner's driver。
我google了下,很快找到HP的Open source網站。然後download他的新版的HPLIP Version 2.8.10下來安裝。按照它的說明安裝,一切都非常順利,也可以scan了。上面的圖就是我用xsan掃進來的。安裝好後就有了新的C4500的driver,如下圖。

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RPM for Ubuntu

以前都是在RedHat用RPM,但是已經轉到 Ubuntu 很久了,故很久沒有用rpm來安軟體了。今日下載了個rpm的檔案,就去Google看看rpm怎麼在ubuntu下run。找到了,也試了,結果當然是OK。

參考:http://johnchao0712.blogspot.com/2007/08/linux-ubuntu-rpm-in-ubuntu.html

Alien 是一個將 .rpm, .dpkg, stampede .slp 及 slackware .tgz 檔案格式間轉換的工具,而在Ubuntu 上安裝 Alien 方式如下:

  • $sudo apt-get install alien

安裝完成後,轉換安裝檔案格式的指令如下:

  • $sudo alien -k filename.rpm
而這個軟體也提供 Debain/Linux 的版本,結果下了,其附加檔名是dmg。查了dmg,結果dmg是Mac的光碟形態檔,而網路上也有將dmg mount在ubuntu之下,但是不成功。另有教你把dmg轉為iso的,但是太麻煩了久不試了。

見 http://www.arsgeek.com/2007/01/23/ubuntu-quicktip-converting-max-dmg-images-into-iso-images/

http://ubuntuforums.org/showthread.php?t=125526

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

我的Video Download

我的Firefox本來是用Video DownloadHelper來下載網路上看到的影片(圖1),download後將之轉為MPEG或WMA寄出。在安裝Ubuntu 8.10後我就將它換成Fast Video Download (圖2),但是一直不太順利與習慣,故將他換回Video DownloadHelper,且發現新版的Video DownloadHelp多了自行定義轉檔的功能。待我試試,看它好不好用。



圖1 圖2

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

GMail的佈景

今日一早開機後,登入GMail後發現它推出佈景主題了。試了幾個佈景後,有些佈景對我這個老人來說太花了。



只選了幾個個人還滿意不會太花俏的來裝飾我的GMail。例如下面這個



和海洋相關的。據說它會隨地區和四季的變化有所不同,再觀察看看吧!

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

eeePC 1000H的 Ubuntu

我的易PC 1000H本來是WinXP,可是我裝了Ubuntu 8.10版。一切都很正常,只是eeePC的 Hotkey不正常,這只是困擾我一點點而已。後又下去了eeePC的 linux kernel後,然後去華碩的網站更新BIOS至最新版後,正常許多。但是WiFi的 Hotkey一直不能正常使用。

可今天在我的Google Reader的LinuxToy看到以eee-control的管理工具。


就下載到我的易PC上試試,結果一切"忘的佛",真是太完美了。故錄之以為慶。

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

fuser解決umount時出現"Device is busy"

引自Tsung's Blog

Linux: umount 時 出現 "Device is busy" 的解法

當任何目錄有 mount, 然後有程式 使用/掛 在那個目錄上的話, 就沒有辦法 umount 掉, 於 umount 時會出現 Device is busy 的訊息.

要怎麼找出是哪個程式掛在那個目錄上? 然後去把那個程式砍掉呢?

使用 fuser 的指令

那要怎麼找出是哪個程式掛在那個目錄上, 可以使用 fuser - identify processes using files or sockets

假設現在 mount 起來的目錄是 /media/share

  • 查詢: fuser -m /media/share
  • 顯示: /media/share: 25023c

就代表是 process 25023(pid) 有使用到此目錄, 後面 c 代表的意思可參考下述:

  • c: current directory.
  • e: executable being run.
  • f: open file. f is omitted in default display mode.
  • F: open file for writing. F is omitted in default display mode.
  • r: root directory.
  • m: mmap'ed file or shared library.

要把這個資源釋放的話, 可以有下述做法:

  • kill -9 25023 # ps aux | grep 25023 應該就會看到它
  • fuser -m -v -i -k /media/share # 會問你是不是要把 25023 這個 kill 掉, 選 y 就會 kill 掉
    訊息如下:
    USER PID ACCESS COMMAND
    /meida/share: root 25023 ..c.. bash
    Kill process 25023 ? (y/N) y
和 http://www.ubuntu-tw.org/modules/newbb/viewtopic.php?post_id=40287

原文: http://www.linuxgem.org/tip/use-fuser-rescue-device-is-busy.html
  • 引言:
    在Linux下umount掛載的硬碟或者隨身碟的時候,經常會出現“Device is busy”的提示,哦~真讓人惱火,在Windows下的那個無法卸載移動設備的問題,竟然也竄到了Linux下……

    其實,錯誤不在WIndows也不在Linux,無法卸載移動設備的原因,是因為系統中還有程序在霸佔著移動設備上的文件,如果冒然強制卸載,可能會導致數據遺失和設備損壞,“Device is busy”是一種保護措施。

    既然知道是有程序霸佔,找出這個程序再處理一下就好了。 fuser這個小程序可以派上用場,基本上每個發行版都會帶有fuser這個工具。

    fuser可以顯示出當前哪個程序在使用磁盤上的某個文件、掛載點、甚至網路端口,並給出程序進程的詳細訊息。

    假設無法卸載的設備為/media/USB,運行下列命令即可:
    $ fuser -m -v /media/USB/
    用戶進程號權限命令
    /media/BAK/: galeki 335 ..c.. gqview

    -m 參數顯示所有使用指定文件系統的進程,後面可以跟掛載點,或是dev設備( Thanks lisir :),-v參數給出詳細的輸出,可以看出,原來是gqview這個程序還在霸占著移動設備,fuser還給出了程序的進程號,知道了進程號,你就可以隨便 怎麼處置這個程序了。

    另外你也可以添加一個-k參數:
    fuser -m -k /media/USB/

    這招自動把霸佔著/media/USB/的程序殺死。如果你不是很明確是否要殺死所有霸佔設備的程序,你還可以加一個-i參數,這樣每殺死一個程序前,都會詢問:
    $ fuser -m -v -i -k /media/BAK/
    用戶進程號權限命令
    /media/BAK/: galeki 371 ..c.. gqview
    殺死進程371 ? (y/N)

    很順利的解決了“Device is busy”的問題~

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迭代中不仅追求“业务价值”,还要“获取知识”

今日再我訂閱的IfnoQ中看到下面這篇。覺得這個標題很有意思。

迭代中不仅追求“业务价值”,还要“获取知识”

表面上看,多数敏捷方法都简单地根据业务价值决定故事的开发顺序。但在很多情况下,更明智的做法是将增加业务价值与有意识的"获取知识"步骤结合起来。Alistair Cockburn介绍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此种结合,以及如何借助这样的实践在正确的时间交付正确的功能。

Cockburn的阐述从一项基本断言入题——设计活动的关键产出是创造知识:

在任何团队的设计活动中,我们都是在解决一项当前仍未理解通透的问题,建立一种当前仍未理解通透的解决方案,用我们仍未完全领会的语言及技术来表达自身想法——而以上各方面都在我们的眼前不断变化着。
随着工作进展,我们对问题了解得愈多,对技术了解得愈多,对规划中的方案了解得愈多……
接着Cockburn举出瀑布方法的典型特征——“大爆炸”式的集成作为极端的例子,说明它是如何妨碍任何实质上的知识获取,直到项目的最后阶段,从而必然导致没有时间应对的“大惊喜”。用精益的术语来说,积累起来的未经验证的设计决策,构成了不断增长的"库存(inventory)"。Cockburn的原话,“从减少风险的角度来说,我们认为该情形直到最后都留有很大风险,在很后的阶段才产生知识,总之不是什么赏心悦目之事。”

...

audacious與APE

今天將Audacios安裝至Ubuntu 8.10。以前的版本為了能聽APE格式的音樂,都需自己去下Monkey's Audio Plugin,而自己編譯安裝。雖然linux的編譯和安裝相當簡單,但是如果版本不合還需要先下個

sudo apt-get install build-essential

的命令才可。

而今的8.10版內定就安裝了Monkey's Audio Plugin,所以省掉以前的版本要自己編譯和安裝Monkey's Audio Plugin。雖然ubuntu上有許多的軟體都可以放音樂,但我還是喜愛用Audacios,因為它有個Plugin - Status Icon如下圖



只要將這個打勾,那就可以在Iconize ,這要你再聽音樂時,不會有任何干擾,其他的軟體我不知道有無這個功能,它們基本上是就算將之最小化了,它也是變成一個幕前的軟體,不像Aducios可以變成一個圖,只有音樂示而不會干擾你目前的工作。

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

gcin輸入法

ubuntu內定的default輸入法是scim的新酷音,但一值有些問題,例如一開使用VirtualBox的輸入問題等等,因而改用gcin。改用的命令如下:

#apt-get update
#apt-get install gcin
切換成 gcin
#im-switch -s gcin

而後gcin可以在下圖的EN圖示中


按滑鼠的左又中鍵設定。gcin內定有許多的輸入方式,但我只留下詞音輸入。而gcin可以按滑鼠的左鍵切換程輸出是簡體字(當然新版的新酷音在Windows下也俱備類似的功能)。

而gcin有時按Crtl-Space不能切換En換成詞的圖示,所以必須重起gcin。重起的方法是寫個shell script如下:

#! /bin/sh
sudo pkill gcin
gcin&

參考:在Ubuntu改成gcin輸入法我的gcin不能選字


開版說明

本來有另一部落格稱之為"依琵思農",取名是按照數學符號- ε 的音譯。而部落格我也用"日之錄"代之,它完全是PDF檔的格式用於寫些雜記、心情等的文章。而這個部落格我打算用來紀錄些電腦的事。

年紀大了容易遺忘,有時後真的想不起來以前是怎麼做的,必須Google過,而Google的網頁又跟重前的不一樣,所以必須一個個重看。

這個部落格我不打算寫很長,也不打算以PDF來呈現。打算寫些紀錄性的短文,主要是紀錄我的電腦的一些設定、命令及如何寫一些小代碼的過程。